第(3/3)页 如此,不仅仅是自救,吴三桂忽然意识到了什么,猛地看向关内的地图,“八万人,吃得下吗?” 他在一刹那明白大明皇帝这是要直接要将满清鞑子给全吃掉。 吴三桂不禁心头猛地大跳,“陛下竟然下这么大一盘棋?” 对于这个命令,他本能的犹豫了一下,但随即应声道:“请告诉陛下,臣定然竭力配合卢象升。” …… 锦州城内的祖大寿,接到命令的时候,同样无法表达自己心中的震惊。 在此之前他从没有想过大明抄竟然能打这么一场大仗。 这给一直徘徊、犹豫要不要降清的当头一棒。 大明朝什么时候有如此强的实力了? 火炮?到底是什么样的火炮? 什么样的火铳? 这些让他想不明白的东西,如千万条虫子一样,在祖大寿的心里爬。 从自己的曾祖父祖镇算起,均是明朝高级武将,因功升左都,后追赠荣禄大夫。 祖大寿的父亲祖承训初为辽东总兵官,屡次抗击蒙古部落,战功显赫。这个家族也获得了“四世元戎”的美誉。 宁远总兵吴三桂是其外甥,祖大寿的子侄和吴三桂的表兄弟,都在辽东有着极高的地位。 也正因为祖大寿在辽军地位资格老、地位高、在祖氏族党中辈分高,使得这队人马非常抱团,战斗力强悍。 所以皇太极对于祖大寿的劝降展现除了极大的耐心和定力。 如今的祖大寿已经诈降过一次,虽然设计脱身,返回锦州,但其子侄部下留质于后金,随时都可能让祖大寿再度变节。 然而,崇祯没有降罪,反而还晋升其少傅左都督衔。皇太极两次亲征攻打锦州、宁远均无功而返却没有杀被监禁的祖大寿亲人,反而对其子孙加以厚待。 正因此,祖大寿始终未能消除崇祯对其的怀疑,这种君臣的互信度极低。 也正是如此,祖大寿才会徘徊、犹豫、煎熬。 祖大寿目光如活,“皇太极有一句话说对了,久守者,读书明理之效。” 随即让人传话给锦衣卫,“吾乃大明臣子,愿意配合卢象升打这一仗。” …… 乾清宫。 “臣,叩见陛下,万岁万万岁。” “臣,叩见陛下……” “诸卿请起。”此刻的朱常淦正在接见山西、山西、湖广等地的一些官员士绅。 没错,他要封赏团练大臣。 后世,咸丰曾任命了第一批共43名团练大臣。其中有熟悉的以在籍侍郎的身份的曾国藩,与湖南巡抚张亮基一起办理团练,之后,咸丰皇帝又陆续任命了100多名团练大臣。 但其中只有一个人成事了,那就是曾国藩。 因为其他团练大臣办的是团练,曾国藩办的却是军队。 朱常淦吸取曾国藩的教训,让各地巡抚和总督节制团练,这样团练就无法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军队。 成员取于各家各户出的壮丁,所需经费在地方上分摊,团总由眼前的这些官员、乡绅来当。 “朕随后会给你们提供训练的教材。” 朱常淦不需要他们有多正规和严格的军事训练,也不让他们有统一的领导者,更不用他们制定战略和战术目标。 让他们办团练最大的目标是保卫乡里,在本地区域活动。 大股反贼不用他们管。 遇到小股反贼的时候,能将反贼给围起来,限制在一个个小格子里,阻止反贼流窜就足够了。 教材是现成的,后世那些训练民兵的那一套里面随便搞一点出来,都足够他们用了。 …… 元旦快乐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