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一十七章:绚彩华丽的广彩瓷-《剑断化蝶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陈松看着大碗上的图案,根据绘画手法,快速思索着所属的年代。

    康熙雍正可以直接排除,因为是广彩的初创阶段,那时候的师傅、颜料、素瓷都来自景德镇,依景德镇彩瓷纹样或来样加工,广彩的特色不太明显,看起来跟当时的其它瓷器没什么区别。

    乾隆、嘉庆时期也不像,“广窑仿洋瓷烧者,甚绚彩华丽”,那时候广彩瓷虽已形成自己的风格,也得到社会上的承认,广彩瓷像换新装一样,在画面上除参考传统绘画外,仿造西洋画法或按来样加工已逐渐成为广彩特有的制作风格,多姿多彩,但特征固定,采用西洋红、鹤春色、茄色、粉绿等,而这件大碗的颜色多达十几种,明显就不可能是乾隆、嘉庆时期。

    剩下就只有成熟阶段,也就是清道光至光绪时期了,只有那时候广彩达到了成熟阶段,它既吸收了传统工艺,亦吸收欧美的艺术精华,形成了自己的风格,颜料从初期的几种增加到十几种,花式设计从零碎、分散、独立的纹样组合,逐渐完整起来,如“织金人物羽毛”、“散花花雀”等构图,形成这种绚彩华丽、金碧辉煌、构图丰满、繁而不乱的特点。

    至于清道光至光绪期间共四位皇帝,即道光、咸丰、同治、光绪,这一时期的广彩制作最为精美,用彩最为丰富、明艳而不俗,产品种类也比较繁多,以“式多奇巧,岁无定样”(清-蓝浦《景德镇陶录》卷二)来形容最为贴切不过了,而且这一时期也是广彩瓷器出口量最大的时期。

    上面绘画的是十三行的图案,基本可以将年代断定为道光时期。

    因为道光二十二年,也就是1842年,所签订的《南京条约》规定清朝政府开放广州、厦门、福州、宁波、上海等五口通商,并规定“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,向例全归额设行商承办,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照向例,凡有英商等赴各口贸易者,无论与何商交易,均听其便”,由此废止了“十三行”独揽对外贸易的特权,“十三行”也从此日趋没落。

    因此,陈松推断这件描绘“十三行”纹饰的广彩大碗,理应出现在“十三行”最为兴盛的时期,也就是道光中早期所制。

    何况大碗以浓烈的大红、大绿、大金为装饰,蓝彩是粉蓝的颜色,掺入了较多的玻璃白,与前期所用的水青有所不同,也不像后期大量使用金彩,上面并无程式化的风貌,说明还是属于广彩能定做时期,而不是已完全进入程式化生产广彩瓷器的同治、光绪时期。

    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