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一十七章:绚彩华丽的广彩瓷-《剑断化蝶》
第(2/3)页
陈松看着大碗上笔触细腻,形象逼真,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写实图案,忍不住赞了句。
谢老板嘿嘿笑道“这种以十三行为题材,画面描绘得那么精细,层次又那么分明,色调也统一的广彩可不多见,何况碗还如此大,无论制作还是保留下来都极其不易,属于广彩中织金中的精品重器。”
织金采用的是低温釉上彩装饰技法,是一种产自广东省广州市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,由五彩和粉彩发展而来。使用新彩颜料,在瓷胎上彩绘,入炉烘烧后,重金描画一道,再入炉二次烧成,沿用民间传统的瓜果花鸟图案,并仿照织锦图案,以金色作锦地,行话称“织金”,多为线描与平涂相结合,花纹布满器体,绚采华丽,辉煌夺目,品种以盘、碗等日用瓷为主,陈设瓷次之,以出口为大宗,很少有如此硕大的陈设瓷,最关键的还是十三行的图案。
众人有些惊讶地看着谢老板,没想到对瓷器一知半解的他,能用那么多精准的词汇来描述这件广彩大碗,可见他没少在这件广彩上花心思。
广彩的产生、流行与都与对外通商的发展密切相关,17世纪以来欧洲人重华瓷,而清廷规定我国与欧洲贾舶的通商仅在广州互市,对外贸易往来发达。
当时外国商人下了瓷器订单后,我国的瓷器商人为了方便按洋人的要求彩绘图案,就到江西景德镇采购素白瓷胎运回广州,另雇工匠,仿照西洋或中国的传统图案彩绘,于珠江南岸开炉烘烧制成彩瓷,以供外销,并实行来图定制加工,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“私人订制”,再经由当时海外贸易中介巨头十三行向外商交货,“式多奇巧、岁无定样”,这样欧洲贵族们都能人手持有一个象征自己身份地位的瓷器。
广彩带有明显的东西方文化交融特征,既吸收西洋画法,又结合岭南地方特色,构图丰满,色彩对比强烈,线条繁而不乱,图案装饰性强,尤其突出红彩与绿彩,这种浓重鲜丽的装饰风格颇具特色,在漂洋过海后,很快风靡欧洲,欧洲人痴迷得不可自拔,以拥有一件华夏的专属广彩瓷器为荣。
《竹园陶说》中就有提到“清代中叶,海舶云集,商务聚盛,欧上重华瓷,我国商人投其所好,乃于景德镇烧造白瓷,运至粤垣,加雇工匠,仿照西洋画法,加以彩绘,于珠江之河南,开炉烘染,制成彩瓷然后售之西商。盖其器购自景德,彩绘则粤之河南厂所加者也。”
“全碗斗方,以十三行场景为图,的确属于重器了。”
陈松对谢老板的说法表示认同。
斗方就是满地开光,开光是指在瓷器的某些部分画出边框,并在边框中画以山水、人物、花卉等,在边框外饰以满地锦纹的称“锦地开光”,明代称“锦地盒子心”,满地开光就是整件瓷器的外侧都布满边框,边框内都绘有单独的图案。
将碗翻到底部,看到洁白的碗底上,没有任何落款,陈松微微一愣。
广彩作为外贸瓷,制作要求上多采用来样加工,底部落款要么是落国内堂名款,要么是落外国商标及纪念性纹样,像这没任何落款的倒是相当少见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