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一十七章:绚彩华丽的广彩瓷-《剑断化蝶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王会长想了想,还是放弃追问陈松发现的是什么。

    玉壶春瓶是谢老板的,又那么多人在场,有心想问也不是时候。

    陈松看了下谢老板带来的其它藏品,发现很杂,以清代的官窑为主,有些还是晚清的,除了还有件广彩的大碗看着不错外,其它的都很普通。

    “广彩”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,指广州烧制的织金彩瓷及其采用的低温釉上彩装饰技法,其素白瓷来自景德镇,在广州绘画后二次烧制而成,以构图紧密、色彩浓艳、金碧辉煌为特色,犹如万缕金丝织白玉,又称“织金彩瓷”,始于清康熙年间,雍正时期出具风貌,成熟于清乾隆时期,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,一直是华夏外销瓷的主要品类之一。

    这件碗形巨硕,口径有足足六十厘米,胎体较薄,胎质细白,外壁花形,开光内绘广东十三行的故事图案,将十三行的繁华盛况非常细致的描绘出,人物众多,画面清晰,层次分明。

    间隔开光内绘航海帆船图及菊花纹,口沿内外描金,足部环金弦线一周,通体粉彩描金,采用西洋绘画技法表现人物和远近景,绘工精美,笔触细腻,工艺繁复,红绿相映,金碧辉煌,为典型的广彩风格。

    广州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,主要代理海外贸易,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,自康熙朝成立,在历史舞台上活跃了一百多年。

    1684年,康熙废除禁海令,设粤、闽、浙、江四大海关,允许与外界通商,但当时的清政府并没有成型的外贸体制,无力接待外来商船,于是1686年,粤海关官府招募了十三家较有实力的商行,代理海外贸易业务,俗称“十三行”,后来行商家数变动不定,少则4  家,多时26  家,但“十三行”已成为这个商人团队约定俗成的称谓,可以说,“十三行”是清王朝的“外贸特区”。

    1757  年,随着乾隆皇帝下令“一口通商”,四大海关仅留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上谕的颁布,清朝的对外贸易便锁定在广州十三行位于珠江边上的中外交易场所,以致“十三行”达到鼎盛时期,发展达到了巅峰,口岸洋船聚集,拥有通往欧洲、拉美、南亚、东洋和大洋洲的环球贸易航线,是清政府闭关政策下唯一幸存的海上丝绸之路,成为“金山珠海,天子南库”。

    当时几乎所有亚洲、欧洲、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,大量的茶叶、丝绸、陶瓷等商品从广州运往世界各地,对我国后来的经济发展甚至世界贸易都产生了重要影响。

    而十三行商人从垄断外贸特权中崛起,经济实力显赫,是近代以前华夏最富有的商人群体。

    可惜的是1856  年,繁盛一时的“十三行”处所在英法联军的炮火中付之一炬,而十三行主要的贸易对象英国商人也将经营中心转至香江,“十三行”从此退出历史。

    “内外满工,尺寸硕大,画工精美,不愧为十三行的外销陈设重器。”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