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而且后金的马耐久、健壮、有力、训练好、体型佳,速度也更快,宜于培养成战马。 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。 曹化淳沉默了良久,开口道:“差距自然是有,但战场从来不是取长补短,而是以自己之长,攻敌人之短。” “我们的优势在于火炮,在于火铳,在于掌心雷,接下来诸部要将火器运用到极致,尽最大可能的较少伤亡。” 一战死亡四千人,陛下光抚恤金就要六十万两,这还不算那些受伤的,算起来曹化淳自己都心疼。 他的脑海里面再次回想起陛下说的那几句话:“一颗炮弹才多少钱,火铳弹丸才多少钱,你们少死点人,比什么都强。” 其实来之前,曹化淳被皇帝秘密召见过。 皇帝给他比划了两个手指。 两百万两。 这一仗就打掉了三分之一,这让他不由多了几分紧迫感,“其他人可以先行回去休息,黄得功留下。” 等所有人走了,曹化淳才让黄得功坐下,“有件事情还得让你来做才行。” “督师,咋了?” “俘虏的事情还是按照通州那边情况,伱交代下面的人去处理,我们既要和鞑子战斗,又要留下来一些人去看着这帮人,四千张嘴人吃马嚼是一回事儿,万一他们再反过来捅我们一刀……” 黄得功怔了一下,立马明白曹化淳的意思,“督师你放心,这事儿交给我来做,三更之前,办妥。” 办妥,黄得功这满不在乎的两个字,但却异常的血腥。 通州大捷,那数千俘虏就是被黄得功带人全屠了,这次已经驾轻就熟,如杀鸡宰鱼一般。 曹化淳拍了拍黄得功的肩膀,“你和孙应元算起来都是从勇卫营出来的,但我却最终把你留下来,知道为什么吗?” 黄得功不语,曹化淳却自顾自的说道: “因为孙应元比你聪明,他打仗太有自己的想法,但你不一样,你能将陛下和我的命令坚决贯彻下去。这是你比孙应元更进一步的契机,牢牢抓住它。” “我这年级,打完这一仗,还不知道有没有下次领兵的机会,但你却还有大好的前途。” “陛下那边,我会替你进美言,但你自己也要知道孰轻孰重,这次出手,就不要亲自出手了。” “别给朝中的文官们找机会……” 黄得功目光灼灼的点了点头,躬身深深行了一礼,“谢都督提拔。” 曹化淳叹了一口气,“恨自己出生太早,又恨时局太晚,再年轻个五年,又何至于给自己找寻后路~” 他过了年就是花甲之年了,这年头过了六十,谁也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。 所以他得给自己留后路,孙应元其实不错,但相比而言,黄得功更得他的心,他或许算不上聪明,但却不是真傻。 厉害关系,一点就透,反观孙应元,心里装着自己的瓶瓶罐罐。 关键孙是京营出身,与朝中勋贵、文官牵扯的要比黄得功要深的多,而最近陛下明显对文官、勋贵的态度急转。 再联想陛下的诸多政策,他最终将目标放在了黄得功的身上。 当然,皇帝对黄得功更加的器重也是一个原因。 曹化淳看着脚步如奔雷而去的黄得功背影,忍不住长出了一口气,“陛下已然不是曾经的陛下,这大明也不再是往昔的大明,这些读书人,自然也不再是以往的读书人。” …… 翌日天还没有大亮,皇城内外瞬时间再次热闹了起来,数万举子、秀才从京城的各个角落出来,朝着皇城集聚。 这可不是在后世,一个小城市的公考就比现在多,仅仅安排这些人就是一个极大的学问,好在朱常淦将他们分成了上下午两场。 上午的和下午的题目不一样,即便如此分流,并且将长安街临时搭建成了考场,每场数道大题。 考试时间两个时辰,比科举考试的时间大大缩短,但题量却是不小。 第一场考试的士子看到的第一眼,脑子就有些懵。 “何为忠君爱国?” “你如何评价海瑞,海刚峰?” “贪赃枉法与窃国何异……” 这些题说大也大,说小也小,共同点是,全都极其的不好答。 对于熟读四书五经的这些士子来说,饶是他们已经读过《大明皇帝节选》,依然如同眼睁睁地看着池子里面鱼在游,但就是不知道怎么捞上来的感觉。 一个个抓耳挠腮……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