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全部改用活版印刷,对于原来邸报之中的手抄人员统一赶回到原来的部门,转而招收雕版人员和印刷人员。 除此之外,朱常淦又去了兵仗司。 燧发枪的改进同样是他一直心心念念的事情,想要解决大明朝的烂疮,必须有一把好刀,而这锋利的刀,在朱常淦的眼中,就是火炮、枪弹。 朱常淦看着外面的工匠操作的火药,眉头拧成了一个“川”字,“火药不是这么把材料混合一下就完事儿的吧?” 大家都知道火药是硝石(硝酸钾)、硫磺和木炭混合而成,火药的灵魂是硝石,它相当于“固态氧气”,帮助燃烧;硫磺是常见的易燃物;木炭则让燃烧更和缓。 但知道这个,不代表可以爆发出其最大的威力。 第一次鸦片战争,英军攻占虎门炮台,缴获了清军几万斤黑火药,认为劣质不堪使用,全倒进海里了。 如今大明朝的火药也是这种,木炭配比极高,优点是稳定;缺点是烧得慢,能量低,以至于有的弹丸刚出炮管几米就掉下来。 朱常淦着急上火,他记起来之一件事情,化学方程式:硝酸钾74.64%、硫磺11.85%、木炭13.51%的质量比,火药可以最充分地燃烧。 但这个没有办法解释,只能换一种方式说道:“宋司正,你们尝试将75份硝石,10份硫磺、15份木炭配合在一起,看看其威力如何。” 在大明朝,宋应星天赋采用的办法是通过大量的实践去改进配方。 朱常淦抹了一把,有些已经板结的火药,气的骂道:“这样不行,杂质太多,只是将原材料粉碎,搅拌在一起,这还没有运输,硝石粉就下沉,受潮板结,到了战场上,岂不是坑害将士们?” “硫磺不纯,就得蒸发厚重新结晶。硝石不纯,也得溶解加工,提取出来纯的结晶。”朱常淦想起一个概念。 “麦粒”火药。 这种火药不仅安全,而且有利于硝溶液渗入木炭多孔结构。 “宋司正,不能所有的人都扑在改进火铳上,也要将人分出来,来改进火药,才能将火器的威力发挥到最大。” 随即,朱常淦又和他们探讨了一下,如何制作麦粒火药的发紫。 众人听闻,全都陷入沉思,概念是新的,但他们好的一点在愿意尝试。 没过多久,他们就将这些混合粉末加入水,做成面饼,再研磨成谷粒大小,经过筛子,选出来合适规格的颗粒, 装填了几发纸壳弹药,来到演武场。 宋应星撸起来袖子,亲自试射,随着他扣动扳机,“嘭~” 一股烟尘过后,远处负责报靶的小吏跑过去,查看一番,“60步击穿!” 宋应星的眸子猛地一缩,原来60步距离,弹丸只能镶嵌上去,如今却是直接击穿,这说明威力比之前大了许多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