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二十八章 穷追不舍-《执行者说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陈默雷本想先随便聊几句缓和一下气氛,没想到罗小川却直奔了主题:“您就是东州法院执行局的陈默雷陈局长吧。我一到东州就听说您你的大名了。我知道您为什么来找我,也知道您想问什么。不过,恐怕要让您失望了,因为我知道的信息非常有限。”

    陈默雷拉过一把椅子,坐到罗小川跟前:“这一点我已经想到了,廖文昌想必不会向你透漏太多的信息。毕竟,隐匿财产的事,知道的人越少越安全。

    但是,我还是希望你能把你所知道的事都告诉我。这样既是在帮我们,也是在帮你自己。

    咱们都是法律人,这一点应该不用我多说了吧。”

    “我当然明白您的意思,我也想减轻自己的法律责任,可我知道的信息真的非常有限。”罗小川颇为无奈地说:“我虽然跟廖文昌接触的时间不长,但我能看得出,这个人不仅自私自利,而且也精于算计。

    他既然宁肯坐牢也不愿交代隐匿财产的下落,肯定是已经做好了打算好。至于他究竟是怎么打算的,我就不知道了。

    如果您非要我提供什么信息的话,我也只能提供一点个人的猜测了。”

    陈默雷并不灰心,说:“如果你愿意说,我倒是很想听听你的猜测,说不定会对我们查找廖文昌的隐匿财产有所帮助。到时候,法院也会在这一方面对你考虑量刑的。”

    “既然您想听,那我就说说。如果我说的有什么不对的地方,您就当我没说过好了。”一涉及到案件分析,罗小川立刻进入了状态:“从概率上分析,我更倾向于谷少康的说法,也就是廖文昌利用谷少康的借记卡隐匿了1000万元的财产,否则,他也不会给谷少康打那张1000万元的借条了。

    至于那1000万元现在在哪儿,我就不知道了。

    不过,我猜测,廖文昌之所以宁肯坐牢,也不肯交代隐匿的财产,应该不是为了自己,而是为了家人。

    以前,我曾经为几个冥顽不化的贪官做过辩护,他们为了家人能在国外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,为了让子女能在国外接受更好的教育,死活都不肯交代赃款的下落。

    这是贪官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家文化——牺牲自己,保护家人。

    也正是因为这种家文化,他们不仅没有罪恶感,反而会觉得心安理得,甚至觉得自己还挺伟大的。

    我想,廖文昌心里算的,应该跟他们是同一笔帐。”

    陈默雷认为罗小川的话很有道理,同时,他也发现了一丝希望:“你这么说,有什么根据吗?”

    “算是吧。”罗小川说:“廖文昌有个上大学的儿子,你知道吧?”

    陈默雷点了点头:“知道,好像是在上大二吧。”

    罗小川轻轻摇了摇头:“看来您的工作还是不够仔细呀。已经是大三了,而且还是在英国就读。

    他儿子读的是三本,是国际交流学院,前两年在国内就读,后两年在国外就读。今年,是他儿子第一年到英国。

    您想想,如果廖文昌把隐匿财产全供出来,那他儿子还能继续在英国读书吗?”

    陈默雷好奇地问:“这些事你是怎么知道的?”

    “算是运气吧。”罗小川说:“身为父母,都会格外关系孩子的教育问题,特别是母亲,在这一点上,廖文昌的妻子也不例外。

    有一次,我无意中跟她聊起了教育的话题,聊着聊着就聊到了他儿子,我也就无意中从她嘴里知道了这些事。而且在她身上,我也看到了这种家文化。”

    陈默雷叹了一声,有些悲愤地说:“为了自己的小家,就可以不顾他人和社会的利益,不顾法律和道德的底线,这算什么文化?”

    “如果您觉得文化的说法不准确,那我纠正一下,把它称之为一种观念吧。”罗小川意味深长地说:“你们法院的执行难,很大程度上也是这种思想造成的。因为这种观念广泛存在,而且根深蒂固,所以,你们的道路注定是不好走的。”

    陈默雷没想到罗小川年轻轻轻,竟能把问题看得这么透彻。同时,他心底又不禁生出一丝悲壮,说:“不好走也要走,如果任由这种观念、这种现象发展下去,大家就会相互猜忌、人人自危,那我们的社会还谈什么进步,我们的国家还谈什么发展和未来?”

    罗小川突然愣住了,这种话他已经很久没听到过了。在他的印象里,他最近一次听到这种声音好像是在大学的课堂上,而步入社会之后,这种声音已经被各种喧嚣嘈杂的声音埋没了。

    或许是被唤起了埋在心底的善良,也或许是想尽力减轻自己的责任,他决定告诉陈默雷另外一件事,一件差点让陈默雷惊掉下巴的事。

    新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