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文武百官得知此事之后,也都是惊骇不已。 未必都是欢喜,也有震惊。 不多时,群臣便齐聚御书房中。 寇相、林如海还有北静王等人,都是齐声祝贺道:“臣等,恭喜陛下,贺喜陛下!” 余下大臣,也不得不跟着祝贺。 等现场平复下来之后,永隆帝说道:“好了,众爱卿都到了,接下来,就议一议,如今已经夺下了蓟州城,下一步,该当如何呢?” 寇相不由说道:“陛下,贾将军收复蓟州城,此乃不世之奇功!” “而收复蓟州城,对我大夏而言,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。” “现在收复了蓟州城,后面就可以收复燕云十六州其他十五州,就能够将蛮夷赶出我大夏,复我河山!” “因此,如今自然是全力支援蓟州城,确保蓟州城不失。” “并且此后,更要将蓟州城作为北方行动之重心,依托蓟州,逐渐收复四周之领土。” 林如海出列说道:“寇相所言,乃谋国之论,蓟州城对我大夏,至关重要。” “如今既已拿下,就断不容失。” 北静王出列说道:“陛下,臣附议。” 收复蓟州城,对大夏而言,是一次莫大的胜利。 主战派自然欣喜若狂,极力支持寇相之论。 而此时秦相则出列说道:“陛下,此事万万不可!” 永隆帝瞥了秦相一眼问道:“噢,不知秦爱卿有何高论?” 秦相说道:“陛下,满清国力强盛,怎肯咽下这口气去?势必会引来满清疯狂报复。” “若满清发动倾国之战,试问我大夏又该如何抵挡?此其一也!” “其二,即便我大夏集全国之力,能够守住蓟州城,然则运输路线过于漫长。” “一年不知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,只怕光是这一点,就足够拖垮我大夏了,还请陛下三思。” 等秦相说完之后,寇相冷笑道:“那以秦相之言,我大夏该当将蓟州城拱手相让,并且再向满清赔礼道歉,并且赔款割地咯?” 秦相正色说道:“不然,以本相之见,不若和满清开启和谈。” “让他们以温州、莫州两州之地来换取蓟州。” “温州、莫州更接近我大夏,更利于我们防守。” “此举可谓一举两得。” 闻听此言,寇相不由撇嘴说道:“温州、莫州两州之地,加在一起,还不如蓟州一半大。” “并且温州、莫州无险可守,满清随时都可以对其发动进攻。” “秦相当真是算的一笔好账啊,真是处处为满清着想。实不知你是满清的相国,还是我大夏的相国。” 闻言,秦相不由勃然大怒,他忍不住说道:“你,你欺人太甚!” 接下来,主战派和主和派之间,开始吵闹起来。 不过今日,主和派的声势不高。 似乎主和派之中,也有一部分人觉得,应答守住蓟州城。 永隆帝拍了下桌子,沉声说道:“尔等皆是我大夏重臣,吵吵闹闹,成何体统?” 永隆帝这一发怒,现场顿时沉静下来。 永隆帝说道:“不用再吵了,准备支援蓟州城。” “既然拿下蓟州,便不容有失。” “是!陛下圣明!” 至于对贾琮的奖赏,此事不论永隆帝还是文武百官,包括寇相还有林如海等主战派,都没有人提起。 收复蓟州城固然是大功,然则也要能守住才能再行论功。 不然现在奖赏了,结果没守住,又被满清夺了回去。 然则朝廷这边已经昭告天下了,到时候,岂不是成了笑话了? …… 且说牛继宗带领五万大军,早已来到满清大军之后。 不过牛继宗命大军远远藏匿起来。 他五万大军,面对满清十八万大军,完全没有抵抗之力。 一旦被清军发现,他这五万大军,估计会被对方一口吞掉。 牛继宗不断派出斥候,随时打探清军攻城的消息。 他准备在蓟州城不支的时候,随时支援过去。 与此同时,牛继宗还悄悄派出人去和贾琮取得联系。 好让贾琮知道城外还有五万援军,这样,贾琮也能做到心里有数。 不料他的人还没和贾琮联系上,这边却是得到贾琮一把火烧掉满清近五万士兵的消息。 这个消息,先让牛继宗目瞪口呆,然后他不由放声大笑起来。 这后辈,实在是太厉害了! 这一把火,可是烧死了五万清军啊! 这一次,清军可谓是损失惨重。 牛继宗估算了一下,至此,清军剩下的数量,估摸着也就十三万上下。 他们虽然仍然不敌,但若是他带的五万士兵能够进入蓟州城的话。 六万士兵守城,绝对绰绰有余。 因此,牛继宗继续派出斥候,不但刺探着军情。 随时准备前往救援。 而牛继宗,又将贾琮一把大火烧死清军五万士兵,并且自己率领五万大军驰援的消息,继续上报给永隆帝。 且说蓟州城中,牛继宗派出去的亲兵,终于趁着夜色,悄然游过护城河,进入到对岸。 天知道他在游护城河的时候,遭受了怎样的心灵暴击。 河水中蔓延的难闻的气息就不去说了,随处可以碰触到的尸首,更是让他心里发毛。 护城河还是蛮深的,但是架不住死的人实在是太多了…… 而好不容易潜到对岸,刚一露头,又险些被射死当场。 要不是他躲避的快,喊的及时,怕是就要枉死在这里了。 所幸,他活了下来,并且见到了贾琮。 当贾琮得知这个消息之后,更是十分振奋起来。 本来,就凭他的各种布置,就有信心能够抵挡得住这一次满清大军的进攻。 他实则并没有将牛继宗的支援计算在内的,料敌以宽。 计算自己实力的时候,贾琮则是严格按照最悲观的情况来计算的。 如今牛继宗竟然支援了过来,自是意外之喜。 贾琮命人将牛继宗亲兵领下去休息。 接下来,贾琮又开始盘算起,如何能和牛继宗取得紧密联络,互通消息。 并且将牛继宗的这五万大军利用起来了。 且说清军那边,经过三日功夫,终于凑齐了渡河的浮桥材料。 这些,都是他们召集了军中铁匠,没日没夜冶炼出来的浮桥。 形状大约和后世的铁架子类似,将这些铁架子一节一节的在水中向前摆放。 然后上面再铺上石板,于是,一节浮桥就建造完毕。 而清军,更是决定搭建三座浮桥。 主要原因其实还是分散夏军的防守力量。 浮桥并不宽阔,受限于宽度,清军有兵力也施展不开。 若夏军在对岸全力伏击,他们必然要付出惨重的代价才有可能通过。 而搭建三道浮桥,就将压力缩减到了三分之一。(本章完)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