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九十八章:有名无实-《剑断化蝶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小宝感觉还不是很理解,于是问道“既然利润如此大,那应该很好做才对啊,而且我听大家都说‘盛世古董乱世金’,说明现在玩收藏的人是比以前多才对吖。”

    “假象罢了,真正问题其实还是什么时候能脱手变现,这是一个很残酷的现实。”

    这古玩,又称文物、古董、骨董等,是古代遗存下来的文化遗存物质,包括传世品和地下出土品,被视做人类文明和历史的缩影,融合了历史学、方志学、金石学、博物学、鉴定学及科技史学等知识内涵,经历无数朝代起伏变迁,藏玩之风依然不衰,甚而更热,其中自有无穷魅力与独到乐趣。

    收藏古玩往往具有很多种意义,或以此消遣娱乐;或以此积攒钱财;或以此行贿受贿;或以此为救急等等,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,不仅官吏,文人也是如此,大多都是狂热的古玩收藏爱好者。

    对于古玩,识者是宝,不识是草,比的是眼力,玩的是开心,因此历来混迹古玩界的不是王公贵族,就是商贾巨富或者文人雅士,这些人非富即贵,而老百姓大多还挣扎在温饱线边缘,根本无余兴他顾。

    在古代,收藏古玩更多时候是一种比较高尚的情趣修养习俗,那时候以读书做官有钱的文人为主体,也不乏一些暴发户附庸风雅,拿出大把的银子收藏一些高档的货物来妆点粉饰自己的庸俗,故此古代卖古玩的人虽然出货量少,但并不缺乏巨大的利润,毕竟不懂行的钱是最好赚的。

    民国时贵族没落,因为乱世古董多被便宜贱卖,但世家子弟中一些不缺钱的知识分子开始大量收藏古董古玩,也包括一些知识界的新贵们参与其中。

    古玩古董收藏一直以其历史悠久、文化底蕴深厚、成交价格高、回报率高而广受古董收藏玩家的喜爱,随着改革开放后,经济的高速发展让它变得炙手可热,价值节节攀升。

    因为高端古玩里承载着很深的文化积淀,可现在知识分子的收入远远比不上民国时期,这些能理解和欣赏的人,又大多不具备与之相匹配的财力,手握财富的资本家,又没闲情去深究古玩,形成懂的人没钱买,不懂的人又不敢轻易下手,两极分化的尴尬局面。

    现在玩古玩的人,大多已经不是通过古玩来了解和欣赏我们先辈的勤劳智慧,在艺术上的想象力、创造力、审美力,而是炒作、造假、捡漏,从心态到物品都充斥着急功近利,收藏的标准也并非物品的艺术性、历史性,更多看的是能卖多少钱,由一种牟取暴利的潜动力在推动,造成正常收藏爱好者不断减少,望物兴叹的局面。

    收藏看似热高温不退,其实都是虚假繁荣,属于古玩价值炒作的结果,同在这个池子里游的,已经很少真正懂行识货之人,绝大多数都是想浑水摸鱼的人。

    他们这些古玩商就更艰难了,高端买家有限,要是买的东西发现是假的,虽然不会退,但也不会再光顾他们,这让他们对出售的物品不得不慎重。

    现在一线出货的东西非常贵,随随便便就是几万,十几万,几十万甚至过百万,有时候因为手里面没钱,为了获得别人放出来“俏货”,只能贱卖库存,一边是物品价值上涨,一边是赝品横行,往往他们在进货高的同时还要被打眼,最后还要压货,令他们是苦不堪言,期间的心酸只有他们自知。

    先不说囤积的古董要押着多少钱,单是店门一开,无论开不开张,房租水电,人吃马喂各种费用等都不少了。

    别看表面悠闲雅致,品茗弄香的,实际上就是闲的蛋疼。

    因为现在有能力购买高端东西的客户基本都不是自己玩,而是送人,当他们真的需要时,也不会去闲逛一家店就拍板决定,因此很多时候开店营业是抱着宁可喝茶喝到吐,坚决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可能成为交易的客户。

    众人也没想到开古玩店赚钱悠闲得让人羡慕的背后,隐情却是如此令人无奈。

    原以为随着收藏热度的增加,古玩市场变得繁荣,没想到却是一片虚假,比古代还要艰难。

    古董收藏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、是一种历史的体现,却已经被人将世俗的金钱强加于历史文化之中了。
    第(2/3)页